行為背後的原因 根據 B.F. Skinner,兒童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能使我們對這些行為作出相應且適當的應對方法,以減少其不適當的行為,增加其良好的行為。 與感官有關/自我刺激的行為: 這些自我刺激的行為是與我們身體感官系統有關,產生這些行為主要是源於孩子在過程中自我感覺良好,而不一定在其他人的協助下才進行。 例如:一個孩子可能喜歡抓指甲、在滑梯上快速滑動、在彈床上跳躍、重複某些聲音/歌曲、興奮擺動雙手、或被媽媽緊緊擁抱等。 逃避/迴避行為: 這些行為是使他們逃避或避免使他們不愉快的情況。 例如:跳過播放列表上不喜歡的歌曲,把不喜歡的東西扔在地上,拖延做家課並與朋友聊天,要求在上課時去洗手間,吐出口中的西蘭花,當聽到煙火時摀住耳朵。因為這些行為使他們擺脫了不愉快的經歷,所以將來他們亦有可能在類似的情況下可能相同的行為。 引人注意的行為: 不少行為是為了引起他人的反應。 例如:孩子講笑話來逗樂朋友,在測驗中表現出色以得到父母的稱讚,或者舉手引起老師的注意等。 父母忙碌時,孩子也可能會做出不當行為以獲得父母的關注。 他們可能會爬上沙發或將東西扔在地板上,雖然會遭到責罵,但責罵也是得到父母注意的表現! 與物件有關的行為: 為得到特定物件或活動而產生的行為。 例如:當孩子被告知「不可以」吃冰淇淋時,他可能會在超市裡哭,媽媽為了避免尷尬的情況下選擇妥協。這樣的話,下一次孩子去超市時,他會因冰淇淋而哭得更厲害,甚至卧在地上撒野以獲取冰淇淋。 而要求冰淇淋的另一種更適當的行為是有禮貌及冷靜地說:「媽媽,因為我在考試中表現出色,請給我買雪糕。」 重要提示 有時,一個行為可以同時具備多種成因,來看看這種: 一個孩子正在做家課時突然把所有東西都扔在地上,媽媽便立刻過來幫他。 這個孩子不僅逃避家課,還得到媽媽的注意。 這意味著將來當他被家課問題困擾時,極可能會作出相同的問題行為。 然而,教導孩子以正確行為代替問題行為尤其很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指導孩子提出稍作休息的請求,並讓他嘗試主動向媽媽提出:「媽媽,你能幫我嗎?」
行為背後的原因
根據 B.F. Skinner,兒童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能使我們對這些行為作出相應且適當的應對方法,以減少其不適當的行為,增加其良好的行為。
與感官有關/自我刺激的行為:
這些自我刺激的行為是與我們身體感官系統有關,產生這些行為主要是源於孩子在過程中自我感覺良好,而不一定在其他人的協助下才進行。 例如:一個孩子可能喜歡抓指甲、在滑梯上快速滑動、在彈床上跳躍、重複某些聲音/歌曲、興奮擺動雙手、或被媽媽緊緊擁抱等。
逃避/迴避行為:
這些行為是使他們逃避或避免使他們不愉快的情況。 例如:跳過播放列表上不喜歡的歌曲,把不喜歡的東西扔在地上,拖延做家課並與朋友聊天,要求在上課時去洗手間,吐出口中的西蘭花,當聽到煙火時摀住耳朵。因為這些行為使他們擺脫了不愉快的經歷,所以將來他們亦有可能在類似的情況下可能相同的行為。
引人注意的行為:
不少行為是為了引起他人的反應。 例如:孩子講笑話來逗樂朋友,在測驗中表現出色以得到父母的稱讚,或者舉手引起老師的注意等。 父母忙碌時,孩子也可能會做出不當行為以獲得父母的關注。 他們可能會爬上沙發或將東西扔在地板上,雖然會遭到責罵,但責罵也是得到父母注意的表現!
與物件有關的行為:
為得到特定物件或活動而產生的行為。 例如:當孩子被告知「不可以」吃冰淇淋時,他可能會在超市裡哭,媽媽為了避免尷尬的情況下選擇妥協。這樣的話,下一次孩子去超市時,他會因冰淇淋而哭得更厲害,甚至卧在地上撒野以獲取冰淇淋。 而要求冰淇淋的另一種更適當的行為是有禮貌及冷靜地說:「媽媽,因為我在考試中表現出色,請給我買雪糕。」
重要提示
有時,一個行為可以同時具備多種成因,來看看這種:
一個孩子正在做家課時突然把所有東西都扔在地上,媽媽便立刻過來幫他。
這個孩子不僅逃避家課,還得到媽媽的注意。 這意味著將來當他被家課問題困擾時,極可能會作出相同的問題行為。 然而,教導孩子以正確行為代替問題行為尤其很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指導孩子提出稍作休息的請求,並讓他嘗試主動向媽媽提出:「媽媽,你能幫我嗎?」